査先生,这一年来,我总是思念你,时常想跟你说说话。你虽离去了,可你的精神早已融入祖国的山川大地,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。我想,你与我一样坚信,侠是中国人骨中的风神、心里的情怀,武侠精神是真正的中国精神!我也将在你的指引下,用作品传承武侠精神,终生沿着弘扬武侠精神的道路走下去。
——张纪中
10月30日,是金庸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,著名制片人张纪中在微博等平台发文深刻悼念。
去年的这一天,襄阳城为金庸点亮烛光,无数读者在网上表达追思。参演金庸小说改编影视剧的演员们,也以角色之名送别大师。我们也为这位深耕文学的执笔匠表示深刻缅怀。
从来没有一个作家能像金庸一样在华人圈子内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,上至社会名流,下至贩夫走卒,无一不对金庸小说推崇备至、击节叫好。
更有人说到:“凡是有华人的地方,就有金庸的读者。”
01
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的金庸,其一生经历颇为丰富,也正是这样传奇的经历,才造就了一个中国武侠史上无法超越的巅峰。
金庸出生于曾经“一门七进士,叔侄两翰林”的浙江海宁查家,查氏宗祠还有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封:“唐宋以来巨族,江南有数人家。”
得益于家中藏书颇丰,金庸八岁就看了第一部武侠小说《荒江女侠》,看完后感叹“想不到世上还有这样好看的书。”他同时还熟读历史尤其是清史,精通英文也懂日文和法文,这些都成为他后来办报、写小说的基础。
年轻时,金庸曾以林欢为笔名,为长城电影公司编写剧本;也曾以姚馥兰为笔名撰写电影评论。后来,他与梁羽生定下武侠小说之约,将名字中的“镛”字一分为二,就有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名字。
自30岁左右创作《书剑恩仇录》开始,到1972年的《鹿鼎记》正式封笔,金庸共创作了15部长、中、短篇小说。
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。
短短十四个字,却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。
除了小说家,金庸还是学者,是报人。“做学问是自己得益的,可以有快乐的。”金庸曾说,“学问不够,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”。
2005年,81岁的金庸为修读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,特地飞赴当地上课,引起不少关注。2010年,他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。
而至于办报,则从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。中学时,金庸开始向东南地区的一家大报《东南日报》投稿。
他早年曾在上海《大公报》、香港《大公报》及《新晚报》任记者、翻译、编辑。1959年他创办香港《明报》,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。
他曾说,自己“办报是真正拼了性命来办的,写小说是玩玩”。
02
上世纪80年代初,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大陆“解禁”,一纸风行。
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里,《红楼梦》哀婉凄绝,《三国演义》奇谋叠出,《水浒传》豪气干云,《西游记》舍生取义。而金庸的十几部小说,几乎每一部都成为经典,每一部都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他的小说,也几乎全部在长篇小说领域被奉为圭皋。
金庸先生曾说,他只是个讲故事的人。
如此谦逊儒雅大家风范,连同他的武侠小说,成了一座难以比肩的高峰。
的确,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,快意恩仇,念痴情,荡清波。最终,成就了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。
这个时代需要好故事,给更多迷茫的人希望。
有很多人都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,不单单是因为这些故事滋养着灵魂,更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学创作以及当代许多文人有着更深刻的启发。
比如《射雕英雄传》、《神雕侠侣》和《鹿鼎记》,都是好故事,都有着多种解读的可能性。在不同年龄阶段,都会品读出不同的味道。
金庸的小说,不激烈、不过火,主人公身上从来都附着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侠义、坚贞、善良等美好品质。而在武侠之外,金庸小说更是将爱情刻画得荡气回肠、令人神往。郭靖和黄蓉、杨过和小龙女、令狐冲和任盈盈,无不是经历千般险阻,最终得以结成神仙眷侣。
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、很多人压力山大的当下,金庸的小说提供了一个快意恩仇的精神高地。在那里,“江湖事江湖了,江湖儿女江湖老”,哪还管三五斗米的烦人琐事?
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,展现充满魅力的武侠世界,那是神秘的世界,所以故事好看了,韵味也悠长了,也让人生丰厚了。
我们感恩他笔下的江湖世界,更感恩当代无数前辈耕耘的文坛,望后继者无数,也能尽显快意恩仇。
03
金庸葬礼上的那副横联“一览众生”,表达着他对芸芸众生的体察。犹如他的两支笔:一支写武侠,雕刻人生百态;一支写社论,道尽世间冷暖。
其实,侠客精神在中国源远流长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专门写《游侠列传》,李白写《侠客行》,施耐庵写《水浒传》,清代有《三侠五义》。侠客们被世人向往、尊重,也让江湖充满了个性的光辉。
都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,而金庸的作品让侠客精神在当代得以流传并重新演绎。在书里,金庸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武侠江湖。有《笑傲江湖》的波诡云谲,有《天龙八部》的义薄云天,也有《白马啸西风》里简简单单的儿女情长…
侠是什么?是道义,是家国。而在金庸小说里,它有了一个个具体的人物,是有情有义的乔峰,是孝义爱国的郭靖,是豪迈不羁的令狐冲……
有网友说:“我对江湖的憧憬以及个人身上的侠气都是因为先生。”马云也曾在微博上悼念,“若无先生,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。”他还敬上挽联,“一人江湖,江湖一人”。
显然,金庸先生的文字已经力透纸背,行文处已将侠之精神描述的淋漓尽致。跟”侠“一样,倡导大家胸怀天下,为国为民,也正是匠心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。多少大国工匠和优秀企业家,促进他们勇往直前的动力,往往不是一己私欲,更多的是家国情怀和民族希望。他们是市场风云中的”侠客“,是生意场上的”宗师“!
有人曾经问金庸:“人生应如何度过?”他也有一个侠客式的回答:“大闹一场,悄然离去。”
先生虽逝,侠义永存。
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
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。
——李白《侠客行》
査先生,这一年来,我总是思念你,时常想跟你说说话。你虽离去了,可你的精神早已融入祖国的山川大地,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。我想,你与我一样坚信,侠是中国人骨中的风神、心里的情怀,武侠精神是真正的中国精神!我也将在你的指引下,用作品传承武侠精神,终生沿着弘扬武侠精神的道路走下去。
——张纪中
10月30日,是金庸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,著名制片人张纪中在微博等平台发文深刻悼念。
去年的这一天,襄阳城为金庸点亮烛光,无数读者在网上表达追思。参演金庸小说改编影视剧的演员们,也以角色之名送别大师。我们也为这位深耕文学的执笔匠表示深刻缅怀。
从来没有一个作家能像金庸一样在华人圈子内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,上至社会名流,下至贩夫走卒,无一不对金庸小说推崇备至、击节叫好。
更有人说到:“凡是有华人的地方,就有金庸的读者。”
01
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的金庸,其一生经历颇为丰富,也正是这样传奇的经历,才造就了一个中国武侠史上无法超越的巅峰。
金庸出生于曾经“一门七进士,叔侄两翰林”的浙江海宁查家,查氏宗祠还有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封:“唐宋以来巨族,江南有数人家。”
得益于家中藏书颇丰,金庸八岁就看了第一部武侠小说《荒江女侠》,看完后感叹“想不到世上还有这样好看的书。”他同时还熟读历史尤其是清史,精通英文也懂日文和法文,这些都成为他后来办报、写小说的基础。
年轻时,金庸曾以林欢为笔名,为长城电影公司编写剧本;也曾以姚馥兰为笔名撰写电影评论。后来,他与梁羽生定下武侠小说之约,将名字中的“镛”字一分为二,就有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名字。
自30岁左右创作《书剑恩仇录》开始,到1972年的《鹿鼎记》正式封笔,金庸共创作了15部长、中、短篇小说。
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。
短短十四个字,却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。
除了小说家,金庸还是学者,是报人。“做学问是自己得益的,可以有快乐的。”金庸曾说,“学问不够,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”。
2005年,81岁的金庸为修读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,特地飞赴当地上课,引起不少关注。2010年,他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。
而至于办报,则从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。中学时,金庸开始向东南地区的一家大报《东南日报》投稿。
他早年曾在上海《大公报》、香港《大公报》及《新晚报》任记者、翻译、编辑。1959年他创办香港《明报》,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。
他曾说,自己“办报是真正拼了性命来办的,写小说是玩玩”。
02
上世纪80年代初,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大陆“解禁”,一纸风行。
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里,《红楼梦》哀婉凄绝,《三国演义》奇谋叠出,《水浒传》豪气干云,《西游记》舍生取义。而金庸的十几部小说,几乎每一部都成为经典,每一部都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他的小说,也几乎全部在长篇小说领域被奉为圭皋。
金庸先生曾说,他只是个讲故事的人。
如此谦逊儒雅大家风范,连同他的武侠小说,成了一座难以比肩的高峰。
的确,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,快意恩仇,念痴情,荡清波。最终,成就了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。
这个时代需要好故事,给更多迷茫的人希望。
有很多人都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,不单单是因为这些故事滋养着灵魂,更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学创作以及当代许多文人有着更深刻的启发。
比如《射雕英雄传》、《神雕侠侣》和《鹿鼎记》,都是好故事,都有着多种解读的可能性。在不同年龄阶段,都会品读出不同的味道。
金庸的小说,不激烈、不过火,主人公身上从来都附着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侠义、坚贞、善良等美好品质。而在武侠之外,金庸小说更是将爱情刻画得荡气回肠、令人神往。郭靖和黄蓉、杨过和小龙女、令狐冲和任盈盈,无不是经历千般险阻,最终得以结成神仙眷侣。
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、很多人压力山大的当下,金庸的小说提供了一个快意恩仇的精神高地。在那里,“江湖事江湖了,江湖儿女江湖老”,哪还管三五斗米的烦人琐事?
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,展现充满魅力的武侠世界,那是神秘的世界,所以故事好看了,韵味也悠长了,也让人生丰厚了。
我们感恩他笔下的江湖世界,更感恩当代无数前辈耕耘的文坛,望后继者无数,也能尽显快意恩仇。
03
金庸葬礼上的那副横联“一览众生”,表达着他对芸芸众生的体察。犹如他的两支笔:一支写武侠,雕刻人生百态;一支写社论,道尽世间冷暖。
其实,侠客精神在中国源远流长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专门写《游侠列传》,李白写《侠客行》,施耐庵写《水浒传》,清代有《三侠五义》。侠客们被世人向往、尊重,也让江湖充满了个性的光辉。
都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,而金庸的作品让侠客精神在当代得以流传并重新演绎。在书里,金庸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武侠江湖。有《笑傲江湖》的波诡云谲,有《天龙八部》的义薄云天,也有《白马啸西风》里简简单单的儿女情长…
侠是什么?是道义,是家国。而在金庸小说里,它有了一个个具体的人物,是有情有义的乔峰,是孝义爱国的郭靖,是豪迈不羁的令狐冲……
有网友说:“我对江湖的憧憬以及个人身上的侠气都是因为先生。”马云也曾在微博上悼念,“若无先生,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。”他还敬上挽联,“一人江湖,江湖一人”。
显然,金庸先生的文字已经力透纸背,行文处已将侠之精神描述的淋漓尽致。跟”侠“一样,倡导大家胸怀天下,为国为民,也正是匠心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。多少大国工匠和优秀企业家,促进他们勇往直前的动力,往往不是一己私欲,更多的是家国情怀和民族希望。他们是市场风云中的”侠客“,是生意场上的”宗师“!
有人曾经问金庸:“人生应如何度过?”他也有一个侠客式的回答:“大闹一场,悄然离去。”
先生虽逝,侠义永存。
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
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。
——李白《侠客行》